商朝故事第六十九章
商朝故事第六十九章,随后,按照傅聪的设计,葛燕开始了全面部署,他亲自勘察方圆百里的出山山口,为了让邵亮有所忌惮,一切行动是在大张旗鼓的动作下完成的,葛燕就是要告诉邵亮,我的部队已经到达,而且很快就会对邵亮的部族采取行动。因为葛燕的名气太大,邵亮自然知道,这是个难以对付的将军,因此在得知葛燕军队出现在琅琊山下之后,主动把部队和家属像大山深处进行了转移。即使部下提议对葛燕进行偷袭,因为葛燕巡视山口的时候,带的部队很少,邵亮拒绝了,因为他知道,葛燕神功快要达到了天下无敌的境地,偷袭葛燕,难以成功不说,还会惊动葛燕,说不定会起到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窘境,这种得不偿失的冒险,邵亮不干。
葛燕故意带着少数人巡视,目的之一当然是引诱邵亮出战,用神功击毙邵亮,这样一来叛军就可能形成了鸟无头的局面,自然也就可能散伙,他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。只是邵亮没有上当,葛燕巡视了琅琊山半个月,邵亮方面没有任何举动,仿佛蒸发在大山里了,这让葛燕无奈,就这样,一个月时间,转眼过去了,双方不用说交战,连面都没有碰,葛燕虽然能够沉住气,外丙方面却沉不住气了。当初外丙的确答应了葛燕的要求,不干涉葛燕的军事行动,他也的确这样想的。但是外丙这个人耳朵根子软,只要有人在他耳朵边说话,他的思想就动摇,这是胎里带来的毛病,根本就改不了。
蒙学的自杀,受到打击最大的是太甲,因为王族中,真正掌握军权的将军,只有他一个,蒙学之死,王族失去了最后一位能够控制军队的将军,这让太甲愤怒,他认为,这是伊尹的阴谋,故意让蒙学去送死的,因为军营的将军有七八个,官比他大的,如无量,葛燕,都没有领兵,比他小的,本事不如他的,也有四五个,无量偏偏派蒙学领兵,摆明了是借刀杀人,因为无量是伊尹的死党,主意肯定是伊尹出的。这样一想,就准备报复,因此从心理上来说,他不希望葛燕获得成功,最好葛燕像蒙学一样,兵败自杀,因此就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仲壬,述说葛燕按兵不动的打法,是在养虎遗患,助长叛军气焰。
仲壬本来就对葛燕的战略战术不满,但是因为外丙同意了葛燕的要求,自己只能服从,现在听了太甲的挑拨,原来的不满生发出来,在他看来,葛燕的大军到达琅琊山一个月了,毫无作为,是故意的,因为凭葛燕的军事能力,个人武功,五千大军,是可以全面碾压叛军的,如今按兵不动,分明是在敷衍朝廷,不思进取,问题是,五千士兵每天的粮草消耗就不是小数目,朝廷养了他们,是要打仗的,不是摆设,无作为,葛燕辜负了朝廷的希望?因此仲壬就开始不停地进宫。
外丙在葛燕带兵出征的时候,开始还能够沉住气,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,琅琊山方面没有任何有利的消息,焦躁的情绪在慢慢升起。他想的最多的是朝廷的颜面,这次朝廷出动了五千士兵,派出了有战神之称的葛燕,从哪个方面来说,都算是够重视叛军了,取胜在情理之中。但是一向对打仗无所畏惧的葛燕,这次出奇地冷静,这让他不快,他本人是这种情绪,仲壬又来煽风点火,当然不可能听之任之了,于是在仲壬的提议下,派出了相当于兵部侍郎官职的暌违前去督战。
这个暌违在朝廷官员中,素以“知兵”闻名,尽管他从来没有上过战场,也没有打过一仗,但是说起兵书战阵,算的上是口若悬河,有条有理,因此,连身为兵部尚书的韩晶都欣赏他,认为他是军事奇才,就把他从一般性的军事参谋,一路提拔到了职衔相当于兵部侍郎的高位。他本人也素以“知兵”自傲,一般人没有看在眼里。
伊尹被外丙招进王宫的时候,知道了这件事,感觉到了不妙,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力,傅聪设计战术之前,是和伊尹有过沟通的,伊尹觉得傅聪的战术可行,现在,外丙来这一手,虽然不一定是否定傅聪的战术,不一定能够制约葛燕的军事行动,但是带来的破坏干扰还是不小的,因为伊尹知道,纸面谈兵,他们两个都不是暌违对手,大王被他蛊惑是必然的。如此一来,葛燕的排兵布阵就可能重新调整,邵亮发现了,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。因此就建议外丙,不如把傅聪从前线调回来,让他介绍葛燕的军事行动,大王可以做出直观判断,总比直接派暌违督军效果好。
有了拆分旧京失败的教训,外丙重新拾起了对伊尹的信任,批准了伊尹的提议,让傅聪回京汇报工作。伊尹回到家里,派出亲信总管,秘密前往军营,告知傅聪和葛燕,朝廷出现的变故。
葛燕听完总管的情况说明,当时就火了。“暌违,他是什么东西,不过是纸上谈兵的废物罢了,他打过仗没有?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。”
葛燕之所以看不起暌违,和无量有关系,因为韩晶重用暌违之后,有个提议,让暌违进入军营,作为参谋人才做无量的助手,当时就被无量拒绝了,因为无量不喜欢暌违的夸夸其谈,这件事葛燕知道,从那个时候开始,葛燕就讨厌暌违了,因为他相信无量的眼力。如今就是这样的废材,居然来督军,他们过去设计的战术,肯定会被否定,所以葛燕生气。
“老弟,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,大王为什么会变卦?这里肯定有幕后的捣乱者,他们是不想让我们获得胜利,最后让我们和蒙学将军一样,兵败受辱,所以,不要和他们斗气,既然大王被他们蛊惑,我去见大王就是了,有丞相帮衬,他们的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。”傅聪倒是能够沉住气,因此劝说葛燕。
“如果大王不肯听信我们的话,硬要让暌违前来督军怎么办?”葛燕仍旧气呼呼地说。在前方领兵打仗的将军,最怕的,就是受到后方擎肘。而以葛燕的性格,更是不能接受这种擎肘,所以这样说。
“有这个可能。”傅聪点点头说,随后笑了。“如果是那样,将军可以辞职,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暌违就是。他不是一直以军事家自称,我们就看看他是真神,还是冒牌的。”
“付大人,你的办法虽然不错,大王不一定会答应,就算大王会答应,军队交给暌违,不知道有多少士兵会枉死,这些兄弟可是朝廷的宝贵财富。”葛燕说,因为常年和士兵在一起打滚,他对士兵的感情是深的,不想看见悲剧上演。
“兄弟,官场如战场,不能以妇人之仁来处理政事。有时候需要牺牲的时候,就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。如果大王判断不出谁是谁非,出现悲剧就是不能避免的结果,听之任之好了,有些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,只能静观其变,因为我们不能违背大王的意愿。”傅聪提醒葛燕说。
安抚好葛燕,傅聪回京城了,为了避嫌,他没有去见伊尹,直接去王宫报到了,看见傅聪,外丙到是很高兴,因为心里没有底,所以一直忐忑不安,外丙就把暌违仲壬和伊尹等人也找来,让他们听傅聪介绍情况,当然也想听暌违的批驳,因为外丙想得到真像,尽快地结束战事。先听傅聪说话,傅聪并没有隐藏,大致介绍了葛燕的战术和意图,随后就静等暌违说话了,因为他知道,不但外丙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,仲壬也想知道。
“暌爱卿,付爱卿已介绍了情况,你有什么要说的。”傅聪停止说话后,外丙问,因为他不说话,别人是不可能先发言的。
“大王,臣以为,葛燕将军的战术是典型的怯弱打法,不可行。”暌违倒是没有客气,开门见山就否定了葛燕的战术打法。
“暌爱卿既然否定了葛将军的战术,说说你的理由。”外丙说话的态度虽然温和,但是眼睛里有疑虑,因为他觉得葛燕的战术没有真正的问题,就是时间长了些,但是可以取得完全胜利。
“大王,首先,朝廷的军队力量远远比反贼强大,葛将军自己也是勇冠三军的名将,主动出击是上策,而不应该采用这种示弱的战法。这样的战术就算能够取得胜利,也要耗费时日,劳民伤财,有损朝廷的尊严,鼓舞了叛军的士气,这是就战略而言。战术上来说更是不妥,因为我们不知道邵亮指挥的叛军,能够在山里生存多久,储存的物资有多少,抵抗意志有多么坚强。这样算下来,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需要多长时间的围困,时间久了,必然造成师老兵疲,一个疏忽,就可能被叛军反制,因为百里大山,处处隐伏着漏洞,根本上说就是防不胜防。再说,就算邵亮的叛军最后能够下山,我们也不能肯定他们会从什么地方下手,而我们的部队采用的,是守株待兔的办法,留下的漏洞多,一旦被邵亮发现,他们就可能采用攻击一点,扩大战果的方式,或者集中力量,打击一路,到时候,我们的各支部队就可能自顾不暇,各自为战。总之,这是被动的战略战术,所以臣不敢苟同。”
暌违说到这,感觉分析的差不多了,不再往下说了,眼睛看着大家,仲壬首先表态,觉得暌违分析到位,葛燕的战术过于保守,同意暌违的意见。伊尹当然想说话,只是他对于具体的军事战术不是很懂,很难驳倒暌违的分析,就用目光看着傅聪,傅聪明白伊尹的眼神,站了起来,和暌违论战,但是就军事理论来说,他不是暌违的对手,因此,说来说去,大家都感觉暌违讲的有道理,因此,一致同意让葛燕改变现在的打法。
“大王,既然大家都同意暌违大人的意见,暌违大人看起来对军事格外通达,而暌违大人的打法,葛燕将军很难执行,不如就让暌违大人去指挥军队,这样一来,胜利岂不唾手可得?”看见自己成了孤家寡人,傅聪只好拿出杀手锏。
“暌爱卿是否愿意接替葛燕将军的指挥权?”外丙问。
“愿意。”暌违丝毫也没有迟疑做了回答。
四
最后形成走马换将这个结果,大家都没有想到,因此虽然大家感觉暌违说的有道理,对最后的提议并没有人说话,连仲壬都没有说话,因为他知道,暌违并没有打过仗,所以担心他缺少经验。
但是外丙急于得到琅琊山战事的结果,看见暌违打嘴仗击败了傅聪,众位大臣也认为他说的有道理,就想换将了,因此哪里还有耐心等待,当时就下达了旨意。伊尹一看外丙要动真格的,急了,因为他不相信暌违有指挥军事的能力,但是大王看好了暌违,自己既然没有能力说服大王,也不能和大王对着干,只能来个委婉的说法。
“大王,既然暌违大人去军中做主帅,葛燕将军怎么办?”
“葛燕可以做付帅。”外丙毫不迟疑地说。
“大王,似乎不妥,葛将军常年和士兵在一起,士兵们相信葛将军,如果突然之间葛将军由主帅变成付帅,只怕军中不稳,暌违大人也不好指挥。”伊尹说。
外丙感觉伊尹的担心不无道理,但是并没有很快回话,因为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为好。就在外丙感觉为难的时候,傅聪突然插话了。
“大王,臣以为,这个问题不难解决,把葛将军调回军营,将部队交给暌违大人指挥,就不会形成军中二帅的局面了。”
“这个主意不错,暌爱卿,你以为如何?”外丙脸上紧皱的眉头,因为傅聪的建议,舒展开了,同意了傅聪的提议。
“臣接受大王的旨意。”暌违回答。他当然知道葛燕在军中的威望,知道即使大王任命自己为主帅,只要葛燕在军中,将士还是会听他的,自己不过是空有其名,因此,早就有了把葛燕驱离军中的想法,但是不敢说,怕犯众怒,现在傅聪帮忙,当然是再好不过了,哪里会不同意。
伊尹则狠狠地瞪着傅聪,不知道傅聪为什么要提这个馊主意,有了葛燕在军中,如果暌违乱指挥,葛燕还可以矫正,把葛燕赶走,军队就会是暌违自己说了算,一旦他指挥失误,军队就可能遭受巨大损失。凭傅聪的聪明,不可能看不明白这一点,但是偏偏给外丙出馊主意,不知道他安的是什么心。
散朝之后,伊尹给傅聪做了个手势,傅聪明白伊尹和自己有话说,故意落在后面,等候大臣走远之后,上了伊尹的马车。
“付大人,你明明知道,暌违没有打过仗,都是在夸夸其谈,说的头头是道,很可能是纸上谈兵,为什么纵勇大王让他做主帅?”两个人坐好后,马车刚刚启动,伊尹就发难了。
“丞相,下官知道丞相一心一意辅佐大王,治理国家,但是丞相没有看出来,朝中某些人为了排挤丞相,为了个人私利,根本就不管朝廷利益受不受到损失,大王本来是同意葛燕将军的谋略的,为什么突然变卦了?当然是有人进谗言了。大王分不出黑白,这个时候,我们阻止他们的阴谋,就等于和大王唱对台戏,最后结果就是吃力不讨好,所以不妨让他们闹腾好了,最后让事实来教育大王,比任何争辩都有力度。”傅聪是一副洞若观火的神态说。
“你如此说,是料定暌违指挥不了军队,打不赢叛贼?”伊尹惊讶地瞪大了眼睛。
“当然。”傅聪用肯定地语气回答说。
“你明明知道这个结果,却不力谏大王停止使用暌违,却支持大王的错误做法,是何用心?”伊尹真的生气了,在他看来,朝廷的利益高于一切,一个忠臣,不能计较个人得失。
“丞相,您是个忠厚君子,才高八斗,这个我佩服。但是您应该知道,君子和小人斗法,即使能赢,最后也会脱层皮。大王为什么变卦?还不是被人背后灌了蜜,分不清南北了,偏偏这个暌违不知天高地厚,以为打仗像读兵书那么容易,偏偏他的话又非常有蛊惑力,连老帅韩大人都认为他是个人才,您说,这样的人留在朝廷,是不是祸害?大王分不清是非的毛病,是不是应该得到教训,所以,我这招是一箭双雕,没有什么不好。”傅聪说着摇摇头,像似在故意训导伊尹。
伊尹苦笑地说:“我知道你的用意没有错,可是为了除掉一个纸上谈兵的伪君子,警告大王,就让众多士兵死于无辜,是不是不够道德?”
“丞相,你经常告诉下官,做事情要看长远?为了除掉害群之马,让大王分清黑白,朝廷做出些牺牲是不是划算?如果这件事我们看对了,暌违没有真才实学打了败仗,大王是不是会懊悔?那时候,经常在大王耳边吹风的某些人说话,大王还能听?不听他们的,大王就会听丞相的,只有听丞相的,商朝天下才能够兴旺,和江山社稷比,这点牺牲是不是小事?还有,暌违如果打了败仗,大王最轻会把他赶出朝廷,说不定会要他的命,这样一来,朝廷上某些靠嘴皮子做官的人,以后就会老实很多,毕竟命是自己的。朝廷没有了这样的害群之马,丞相的工作是不是好做了很多。”
“你的话当然有道理,只是这样做有违天合。暌违是非常自负,好说大话,想为朝廷立功,但是这个人没有别的毛病,不是太甲一党,就这样让他送命,你不觉得过于残忍?”伊尹虽然知道傅聪的话有道理,但是却不忍心看着暌违下油锅。
“下官不这样看问题,好人做坏事更可恨。这次没有他强自出头,就算大王有这个心,也没有办法拿掉葛将军,他起的坏作用,比太甲方面的人更坏,所以理所当然要受到惩罚,为后来人敲响警钟。没有金刚钻,不要揽瓷器活。”傅聪不以为然地说,在他的人生字典里,除了黑,就是白,不走中间路,当然也不会做烂好人。他一直认为,愚蠢比背叛更可恨,因为背叛是出于个人利益,愚蠢则是出于本性。
“也许我们看走了眼,暌违真有本事收拾叛贼,那样一来我们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?”伊尹看见无法说服傅聪,转换了话题,不想和傅聪争辩了,因为他知道,一个人的道德观,是不可能加给另外一个身上的,傅聪这样做,虽然算不上高尚,出发点还是在帮自己,用他的口头谈就是:对付阴谋者,就要使用阴谋,对付小人,就要用小人的办法,这是他的世界观,不像自己也喜欢用阳谋,少用阴谋。
“那也无所谓,是我们看人眼能力不够,加强学习就是,以后少犯错误就是。当然,小人又可以猖狂一阵子,那也无所谓,天地昭昭,出来混,早晚会湿鞋的。他们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。”傅聪说,看起来豁达,没有过于看重荣辱。
伊尹不说话了,因为他不知道说什么,总的感觉在傅聪身上,汇聚了魔鬼和天使的双重身份,伊尹只是希望他身上,天使的成分多些。至于那个暌违,能够救他的时候还是要救,只要本性不坏的人,伊尹都不希望他们死。
暌违并不知道伊尹和傅聪在谈论自己,得到圣旨之后,就匆匆忙忙地回到家里,他不想是光杆司令上任,就把大王任命自己做大军主帅的事情对夫人说了,他自己家里没有多少亲属,夫人的娘家可是名门望族,这次可以帮娘家人建立功名,让他们去军队里捞个出身,也算回报了夫人对自己的看重。
原来,暌违出身一般小市民家庭,从小唯一的喜好就是学习军事,因此在当地有点小名气。到了婚娶年龄的时候,因为有学识,被当地的名门望族长者看重,把他介绍给了最小的弟弟,此刻他的弟弟正为小女儿婚事发愁,因为小女儿被宠爱的缘故,在婚姻问题上要自己做主,所以被介绍的贵族子弟并没有中意的,如此一来,一眨眼就成为了剩女,眼看二十出头,贵族子弟嫌乎她年龄大了,如果这样发展下去,最后的结局不是给人做填房,就是做姨太太,凭她的执拗,当然不会同意,那么就可能成为老姑娘,终身不嫁了,就算她愿意,她父亲也不会干的。一来丢人,二来心疼姑娘,因此当老哥哥介绍暌违的时候,虽然双方身份严重不符,但是她还是见了暌违。交谈之后,虽然感觉这个人有点傲气,但是的确有才学,就让女儿偷偷见了,女儿看见暌违谈吐不凡,相貌堂堂,正是自己的梦中人,当时就告诉父亲,非此人不嫁,就这样,暌违的人生发生了巨变,在娘家人的帮助下,凭着肚子里有货,很快在官场上混出了名堂,最后在四十岁的时候,被新任的兵部尚书韩晶看中,破格提拔为兵部侍郎。
一个穷小子,混到这个份上,官做的不算小了,但是他并不知足,眼睛早早瞄上了韩晶的位置,因为韩晶年事已高,兵部尚书干不久了。只是他明白,要想走上这样的高位,只靠韩晶欣赏是不行的,必须有战功,在战场上混过,这是硬件,否则,朝廷的人事管理条例不可能通过,因此,当他知道仲壬对葛燕在琅琊山裹足不前非常不满,大王不高兴的时候,决定挺身而出了。
当然,他之所以冒险去夺葛燕的兵权,是因为,他觉得自己能够快速地歼灭叛军,因为,双方的实力不在一个水平线上。葛燕指挥的军队之所以裹足不前,不是因为实力不够,是葛燕过于谨慎。凭他对葛燕的了解,不会认为葛燕是因为胆小,因为他知道,葛燕是商朝军队里,数一数二的战将,这样一个狠辣角色,胆小是不可能的,唯一可能的,是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,怕打败仗。
得到了大王的任命,回到家里,他把这件事对夫人说了,夫人当然支持,在那夫荣妻贵的社会里,只要不是太愚蠢的女人,哪个不希望丈夫做高官,出人头地?看见夫人支持,他就告诉夫人,准备选一部分娘家人去军营。夫人知道他是为了报答这些年来娘家人对他的支持,给她的侄子辈提供进身阶梯,自然感觉脸上有光,就通过父亲,拣选了一部分身强力壮,有些武功的弟子,跟随他做了亲兵,一切准备就绪,暌违就上路了。
